大華的造車夢:零跑科技要赴港上市?會有戲嗎?
大華的造車夢:零跑科技要赴港上市?會有戲嗎?
據悉,這是繼蔚來、理想、小鵬汽車上市之后,國內第四家造車新勢力沖刺IPO以加強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全新的市場競爭格局或將就此打開。
此外,零跑汽車表示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研發、提高生產能力、擴張業務與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用作運營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01 汽車交付量增速居首
零跑汽車成立于2015年12月,總部坐落在杭州濱江高新開發區,由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安防行業第二)及其主要創始人共同投資成立。業務涵蓋智能電動汽車整車設計、研發制造、智能駕駛、電機電控、電池系統開發以及基于云計算的車聯網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具備全域自研自造能力的科技型智能電動汽車企業,成立以來憑借創新能力及自研技術,采用以智能化及快速迭代為特性的電子產品的開發思路,設計及打造智能電動汽車,聚焦中國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車市場。
目前,零跑汽車主要有三款車型在售,包括智能純電動轎跑S01、智能純電動微型車T03、中型智能純電動SUV S11。據其介紹,計劃到2025年年底前至少推出八款新車型。2021年全年的交付量為43748輛,較2020年增長443.5%,其中包括634輛S01、39149輛T03以及3,964輛C11。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零跑汽車的季度交付量首次突破1萬輛,超過2020年全年交付量8080輛,并在隨后的第四季度銷量持續破萬,達到17045輛。且在今年1-2月,零跑汽車交付量已達11,520輛,超過2020年零跑汽車全年交付量。
倘若根據IPO文件中汽車按交付量計,目前零跑汽車是中國領先的新興電動汽車公司中增速最快的公司。
02 暫未盈利,上市助力營收模式轉變?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零跑汽車總收益分別為1.169億元、6.313億元和31.32億元,近三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分別為9.011億元、11億元和28.457億元,如下圖所示!
從上市圖表不難看出,零跑汽車的收入主要來自智能電動汽車及部件銷售、汽車監管積分銷售、服務。其中,汽車及零部件銷售的收入為企業主要收入來源,2019至2021年分別約為1.17億元、6.16億元人民幣和30.58億元。
而近三年,特別是2020年到2021年零跑汽車汽車及部件銷售收入大幅增加396.7%,據其介紹主要受益于2020年開始交付的T03和C11的銷量大幅增長。然而,收入的大幅上漲并未令零跑汽車扭虧。
據IPO文件數據顯示,三年來,零跑汽車凈虧損不斷擴大,分別為9.01億元、11億元和28.45億元,毛損分別為1.12億元、3.19億元和13.87億元。而申請書還指出,由于新車型的研發投入及生產設施、銷售網絡的擴張,2022年預期將繼續凈虧損。
為此,有市場人士表示,零跑汽車上市后,其營業模式還將繼續維持原樣。畢竟公司的銷售及服務網絡覆蓋大半個中國,模式相對成熟,短時間很難重新變革。據介紹,截至2021 年12 月31日,公司的銷售及服務網絡由覆蓋中國101個城市的291家門店組成,其中直營店23家,渠道合作伙伴店268家。
而且為支撐新車與技術研發,促使零跑汽車能夠在一眾強者面前打開市場,就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來推進企業的研發能力、產品節奏、品牌維護等綜合實力。所以,通過融資上市等方式,換取企業的時間和發展空間是零跑汽車必須要走的渠道,也是其他眾多新造車勢力們考慮的方向。
資料顯示,零跑汽車成立至今已有7輪融資經歷,至少完成120億元人民幣融資。最近一次融資則來自去年7月,投資方包括中金資本、杭州市創投基金、中信建投和中信戴卡等,融資額達人民幣45億元。
03 二線造車新勢力爭相上市加劇
近年來,在新一輪資本風口和行業競爭下,能否上市已成為造車新勢力的一道分水嶺。繼“蔚小理”登錄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資金支持提速擴張后,“上市計劃”便成為造車新勢力二梯隊們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如今第四家造車新勢力公司,由安防巨頭大華支持的零跑汽車赴港提交IPO申請,標志著二線造車新勢力也將開啟資本市場角逐。據悉,除零跑汽車外,同樣位于新勢力造車二梯隊中的哪吒、威馬也都有IPO的計劃。
但在這些造車新勢力當中,都有一個撇不開的命題,就是尚無企業實現盈利。在登錄資本市場后,盡早上岸是二梯隊成員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而且,汽車行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每一次推進對資金的要求都在翻倍,造車新勢力本身也是通過不停地融資去推動生產制造,因此上市尋求資金支持是必然選擇。
當然有業內人士表示,除得到更多資金,逐漸擁擠的資本賽道也是業內認為二線梯隊要盡快IPO的原因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度將放緩,而等待上市的企業又有很多,所以加快上市步伐搶占市場份額是包含零跑汽車在內的造車新勢力關注的焦點。
不過,對于零跑汽車來說,赴港上市只是“輸血”的第一步,想要在眾多造車新勢力品牌中獲取市場份額,還需要在堅持全領域自研的同時,打造差異化產品競爭力,以便獲取更多的“彈藥”。
- 上一篇:國內智慧停車龍頭捷順科技業績快報:2021年凈利同比增長5. 2022/3/22
- 下一篇:太倉監控安裝 2022/3/22